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师信息 / 建筑结构工程系教授 / 正文

张季超

发布日期:2021-06-04   浏览量: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位:学士

研究领域:地基处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结构工程加固

办公地点:工程实验南楼503

办公电话: 020-39366653

电子邮箱:zhangjichao1956@126.com


个人简介

广东省模块化建筑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兼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工程应用型土建类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杂志编委,参加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基础设计规范》、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编写,主持7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编写。

教育背景

1981年12月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74年4月至1978年1月在河南省正阳县吕河公社新寺大队下乡,任知青组长。

1982年2月至1985年7月在化工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助理工程师,曾任长化院驻青海省格尔木市青海钾肥厂设计代表。

1985年8月至1997年1月,在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作,1987年讲师,1991年副教授,1992年高级工程师,曾任化工部基础工程研究检测中心主任。

1997年2月至今广州大学(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工作,1999年晋升教授,2002年硕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生导师,2013年博士后合作指导导师;曾任澳门新葡萄新京8883建筑工程系主任、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

教授课程

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事故处理"、"地基处理"等本科生课程,"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结构加固理论与技术"、"工厂化建筑结构"、“城市地下空间技术”等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基础工程"等博士研究生课程。

科研服务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二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首次在大型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促进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注重建筑节能环保,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进行了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取得了30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6篇,其中EI、ISTP收录38余篇;主编专著及教材30余本。

研究成果

1、获奖及荣誉

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近年来主要奖项如下:

(1)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节能环保高性能强夯装备及复杂地基处理关键技术》排1

(2)2019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科技创新奖二等奖《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排1

(3)2018年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新型节能环保装配整体式工业化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排1

(4)2017年广东省科技奖二等奖《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排1

(5)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5

(6)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排1

(7)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排1

(8)2010年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排1

(9)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排

(10)2015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型节能环保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排1

教学领域表现突出:获“全国模范教师”,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两院院士后备人选等称号。教学获奖如下:

(1)2004年广州大学第一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研究》排1

(2)2006年广州大学第二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综合

能力的培养》排1

(3)2008年广州大学第三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排1

(4)2010年广州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创新实验1》排1

(5)2014年广州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新编混凝土结构》系列教材》排1

(6)2017年广州大学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混凝土结构没计原理〉“新形态“教材》排1

(7)2019年广州大学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物联网架构的《建筑结构〉〉一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排1

主要荣誉:

2004年“广州市优秀教师”,2007年“广州大学教学名师”,2008年“广州市优秀专家”,2012年“广州市杰出专家”,2012年“广州市劳动模范”,2012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2014年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两院院士后备人选,2015年“广州市劳动模范张季超创新工作室”,201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获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2018年广东省“张季超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5年论著目录

(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排1

(2)《混凝土结构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排1

(3)《建筑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排1

(4)《绿色低碳建设节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排1

(5)《新编地基处理新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排1

(6)《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标准》T/CECS 531-20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排1

(7)《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管理标准》CECS 401:2015(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年)排1

(8)《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CECS 402:2015(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年)排1

(9)《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标准》T/CECS 576-201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排1

(10)《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规程》T/CECS 575-201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排1

(11)《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施工与验收标准》T/CECS 577-201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排1

3、近期发表的期刊文章

(1)张季超,许勇,易和,李霆,徐天平,郭彦林,杨仕超,吴会军.大型科技场馆绿色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J].工程力学,2015,32(12):13-20.

(2)张季超,张婷婷,吴会军.高性能新型纤维增强气凝胶板外保温构造措施研究[J].施工技术,2015,44(16):60-63.

(3)张季超,李晓斌,吴会军.建筑节能的创新与实践[J].建筑,2015(11):34-35.

(4)张季超,张焱君,朱文正,许勇,王可怡,李明,李火榆.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主次梁节点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5,44(03):53-56.

(5)张季超,霍灵召,许勇,周敏玲,裴海富,张婷婷.高强经编聚酯纤维筋增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15):63-66+70.

上一条:周云

下一条:何正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