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土木工程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3-11-18   浏览量:

  土木工程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 土木工程       (代码: 0814    

 

二级学科名称: 岩土工程               (代码: 081401           

二级学科名称: 结构工程               (代码: 081402           

二级学科名称: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代码: 081405           

二级学科名称: 桥梁与隧道工程         (代码: 081406           

 

学制: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周福霖院士,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单位成员代表、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 成员、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主席、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领导职务。曾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多项,先后出版专著、编制规程、获得专利、发表论文百多篇(部、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南粤创新奖、省优秀教师等多个奖励和荣誉。曾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为建立中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土木工程学科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院士1人、正高职称34人、副高职称44人、博士57人。

土木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依托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4个广东省重点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综合实力雄厚、部分学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广泛应用的研究成果,为华南地区乃至我国土木工程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土木工程学科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工程建设发展实际,在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抗震/抗爆研究、桥梁结构抗震/减振/性能评估/健康诊断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灾害诊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桥、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塔大亚湾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隔震减震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

土木工程学科近5年来主持承担973项目、国家基金及省部及科研项目220余项,科研经费逾15,000万元,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发表学术论文5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3项。

 

三、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原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科学的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开拓进取,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祖国服务。

2. 掌握坚实的数学和力学知识,系统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空间结构、高层结构、岩土工程、桥梁工程等结构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必要的试验设计能力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有较深入的了解,且具有新的见解具有初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具有独立解决本学科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文献资料,具有

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方式

1. 导师负责制: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关心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健康成长;研究生需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硕士生的学习重在独立钻研,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填写《广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2. 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渗透,

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试验能力、实践能力等。

3. 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两者均不得少于一年。研究生既要较为深入地掌握本学

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初步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突出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增强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研究生因跨学科、专业或是同等学力者,必须补修3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4. 注重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本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论文选题要注重与工程

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工程性课题的研究工作。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