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工程力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3-11-18   浏览量:

   工程力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   力学  (代码:  0801    

 

二级学科名称: 工程力学  (代码:  080104  

 

学制: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学科带头人孙作玉教授为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浣石教授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兵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汇集了其它力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并提炼出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1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12人,博士导师5人。孙作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浣石教授、张永山教授等构成本学科学术团队,已与国内外7所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

工程力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大型复杂结构仿真分析、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冲击动力学。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军队和地方科研项目50余项,在隔震与减振技术及理论、智能控制技术及理论、大型复杂结构的仿真分析、计算结构力学理论与应用、爆轰理论、爆炸与冲击防护、结构冲击响应、危爆物检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同时紧密结合地方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先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编隔震技术规程1本、参编橡胶隔震支座产品规程一本、参编国家规范一本、出版专著二本、获专利十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中心为学科的试验与研究基地,为建设部抗震试验基地、广州市重点实验室。拥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3×3米模拟地震振动台、电液伺服加载系统(3个作动器)、隔震支座压剪试验系统等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拥有SAP2000N、STRAND及ANSYS等大型分析软件,设备、仪器总价值四千余万元。

 

三、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开拓进取,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祖国服务。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科研问题,且具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适应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4、掌握本学科方向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学科的交叉,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参照《广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部门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指导。对研究生的培养贯彻课程学习与科研或工程设计并重,以使研究生既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能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以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年度考核、中期筛选、论文工作中监控手段有机结合,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
Baidu
sogou